查看原文
其他

被烧毁前的圆明园到底有多美?他们“复活”了这座东方奇迹,比想象中的美一万倍!

朵朵编辑部 耳朵里的博物馆 2023-04-21

点击上方卡片,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


你好,我是朵朵~


明天,也就是10月18日,是圆明园罹难162年纪念。


每年这一天,圆明园都会免费开放,在“圆明园遗址公园”公众号可以预定免费票。



其实去过很多次圆明园了,春天、夏天、冬天,即使遭受过毁灭性的打击,圆明园还是美的独一无二。


左:圆明园四十景-武陵春色(乾隆九年)

右:武陵春色遗址(2022年)

左:海晏堂铜版图(乾隆五十一年)

右:海晏堂遗址(2022年)

左:圆明园四十景-万方安和(乾隆九年)

右:万方安和遗址(2022年)


尽管有无数种想象,却都没法抵达历史的另一头。


然而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把圆明园“复活”了


-1-

虚拟复原美到极致

凝聚学院风华


上世纪末,通过石窟数字化,敦煌的石窟资源在数字空间得到了有效保存。


几乎是同一时间,在北京圆明园的废墟上,梁思成弟子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也想到了数字技术。


她想要数字化复原罹难之前的圆明园,让人们见到圆明园的“真容”



事实上,人们光通过想象力,是很难在脑海里想象出“万园之园”的风采的。


郭黛姮曾经表示,园林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平面的,光靠文字,或者二维的图纸去“还原”圆明园是远远不够的。


于是数字化复原全盛时期的圆明园,就有了必要性。



2009年,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项目正式立项。


圆明园前朝后寝复原图(以下复原图来自@数字圆明园)


经历20多年不断坚持探索,郭黛姮带领团队查阅了10000余件档案,设计出4000多幅复原设计图纸,构建了2000座圆明园数字建筑模型,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…


圆明园昔日的风貌,穿过层层历史的迷雾,逐渐变得清晰。



这个过程是艰辛,且充满挑战的。


由于圆明园各处景区留存的资料完整程度不同,有的记录多,有的记录少。资料的缺失,甚至是严重缺失,使得整个复原工作犹如“侦探破案的过程”。



为了寻找“真相”,团队不仅要研究样式雷图、铜版画、历史照片、清宫档案,还要去了解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流散文物。


在数字复原海晏堂(原十二生肖铜雕所在地)时,为了搞清楚这座大型喷泉内部的运行原理,郭黛姮团队还找到了西洋楼设计师们参考的西方建筑名著,以及传教士们的往来书信。



历史上,圆明园历经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咸丰5位帝王,150余年的经营。


正因为如此,圆明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面貌和风采是不一样的。


乾隆四年-九州清晏

道光十六年-九州清宴

咸丰九年-九州清宴


为了解决这一“问题”,团队选取了4个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对圆明园进行复原:包括最初创建的雍正时期、景观最繁华的乾隆时期、资料最完整的道光时期和烧毁前的咸丰时期,然后再继续细分。


资料最完善的景区,居然复原出了13个不同时期的不同面貌。



在郭黛姮团队的努力下,一座囊括了山水环境、建筑艺术、造园艺术、园林植物、遗址考古与发掘的立体复原圆明园出现在人们的眼前。


在被烧毁了一个多世纪以后,承载了中华民族无限遗憾的圆明园,在虚拟的数字空间重生。


从此,我们再也不用口干舌燥的向我们的孩子阐述圆明园曾经的荣光,只要打开纪录片,他们就可以看到,那座美丽而宏伟的“万园之园”。




-2-

10年复原东方奇迹

微雕大师展现匠人心血


有人想到用数字化复原圆明园,也有人想到用传统手工艺复原圆明园。


这个人就是阚三喜,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建筑微雕”的项目传承人,他凭借一双巧手,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,成功打造了《全景微雕圆明园》。



这件微雕,按照1:150比例复原了全盛时期的圆明园。


展现了2500多间风格不同的古建筑,12000棵树木,250座大小各异的山峰。



树木上的每一片叶子,都是人工用0.3毫米厚的竹片,一片一片精削出来的。


400多个宛如发丝的泉眼,都能喷水,其中最小的的喷泉仅有0.2毫米



令人叹为观止的是,建筑上的门窗,全部采用榫卯结构,可以自如开关。


要知道,一扇窗就需要用到10根木框、20只榫头——这是全世界最小的榫卯结构,完成它的雕刻和组装,即便是最熟练的工匠,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光。


而这样的门窗超过10万扇!



这还没完,亭台楼阁中还坐着、站着大大小小的人物!


一共有5500个,包括158个不同的“身份”,它们普遍只有1.2厘米高,最小的人物仅仅只有6毫米


这比一颗米大不了多少,但它们有眼睛,有鼻子,个个眉眼清晰,神态逼真。



宽阔的水面、曲折的廊道、雅致的楼阁、高低起伏的山林、华丽优美的西洋喷泉…


站在这座气势磅礴的《全景微雕圆明园》面前,圆明园的大、奇、美一览无遗,美到令人心惊!


惊艳的背后是创作者长达十年的心血付出,阚三喜曾说,在创造《全景微雕圆明园》的过程中,“没睡过一天好觉,没穿过一件干净衣服。”



阚三喜从记事起,就和圆明园有着深厚的缘分。


清代以来,阚家一直是当地有名的木作世家,阚家祖上还参与过圆明园的修复。


他的父亲,常常和他分享祖辈和圆明园的故事,还将珍藏多年的《圆明园四十景图咏》线装本传给了他。



2000年,阚三喜在上海军工路海鲜市场一间破旧的仓库中,正式开启了《全景微雕圆明园》的创作。


在这之前,他已经落实了许多前期的准备工作,包括甄选和储备木材、画稿、收集史料、实地探访南北园林。



但正式动工的时候,阚三喜才意识到,工程量的艰巨远超他的想象,于是他决定招募一批能工巧匠。


10年间,在一帮人的团结努力下,一件无与伦比的伟大艺术品诞生了!


完工后的《全景微雕圆明园》一口气创下了4个世界之最


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“圆明园”,世界上最精巧的活动门窗和上亿瓦片,世界上最小的喷泉,世界上最小的景德镇瓷人。



2010年,《全景微雕圆明园》作为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馆的“镇馆之宝”,在世博园的展览上正式亮相,引发参观热潮。


全盛时期圆明园的神韵,也通过这场盛会,完整而骄傲的出现在世界面前!


今天,无论是郭黛姮教授,还是阚三喜,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拨开了历史的重重迷雾,让我们看到了如真实一般的圆明园。


它曾辉煌、曾败落,只是一份华夏情,不曾凐灭。


🎬
在线观看圆明园历史
长按关注「耳朵里的博物馆」二维码
在微信号内回复关键词「圆明园


推荐阅读


关注公众号
和娃去博物馆,不懂找我~
回复见面礼获取博物馆攻略 / 主题纪录片

我今年的快乐次数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